Categories: UX策略

閱讀筆記-UX策略-CH5-競品分析

接續CH4-競品研究的結果,接續著手進行競品分析。

不是已經做了競品研究?還要繼續競品分析?

當蒐集了許多資料並將轉為資料內容,但這些資料只是一些花了時間蒐集的資訊,要對商業策略目標結合,還需要分析這些資料的用途與轉化才是有用的資料。

以前在撈網站報表時,因每個人手上專案多,也沒有意識到以業務考量的角度,網站人次與流量到底對公司的幫助是什麼,只做了成長比較,提出了幾個目前正在推動的專案,回過頭來想,我那時候說明的內容有用嗎?還是只是浪費了大家的時間?沒有分析並說明如何改進,經過覆盤後才明白,只有報數字比較真的讓我十分汗顏。

沒有透過分析擷取重點與客觀的說明表述,等於浪費了製作這些資料的時間。

利用競品矩陣分析工具作為幾個分析的方向與方法,能提出建議觀點與產品可行性的評估,UX策略很重要的一點:

不要偏頗立場,不是為了迎合商業策略,而是為了商業策略的目標前進。

當做完競品分析矩陣的資料蒐集後,工作才正要開始。用了這份資料提供利害關係人(一直提到利害關係人真的蠻拗口的)客觀並有系統思考的觀點,說明這樣的價值主張分析利弊。


作者經驗分享

  • 你必須質疑利害關係人和客戶競爭對手的了解程度,確保他們提出的任何想法都是被實證研究支持的
  • 分析結果應該同時建議替代方案,特別是如果最初產品想法和商業模式存在風險。並敬你的工作室要幫客戶把他們的夢想轉化為可執行的策略
  • 有時人們會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管你作再多的調查研究也不會改變它們的想法。這時候策略專家將面臨個人的道德問題:我要無視於研究結果,幫這個人完成產品的實現,還是一走了之?

有幾年工作經驗後,上述的作者經驗我只能說非常貼切,尤其是在組織龐大的企業中,仔細的研究分析結果有很高的機率是會被打回票,這是一個產品經理的反饋,當然也有可能是提出的論點沒有命中利害關係人的目標,也有可能是「不得不做」的指令。

如何做競品分析?

分析事情時,一定嘗試從大量資訊轉換成較小的可執行項目,在不同資訊中找到關聯,推論某些事情發生的原因。將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可以較容易處理大面向的產出。

書中這樣描述讓我想到OPTR的敏捷工作法提到的-「自我提問法」。透過自我提問去反思分析內容的重點,建議與評斷。

競品分析資料蒐集的步驟

通常在競品分析的盲點會在於複製對手功能,常看到文章分享,開發工程師通常會提問:

  • 為什麼競爭對手有的功能,就要跟著開發?
  • 你的分析觀點是從何而來?
  • 基於這樣的功能會帶來的效益有多少?
  • 評估指標效益的成長有多少?
  • 值得花這些開發工時嗎?
  • 是來自於命令指派要做的嗎?

除了最後一點可以簡單回答外,這些都是會被提出質疑的地方,必須要有一套自身觀點跟推論,來證明這樣的執行內容是有經過分析評估的結果。

不要只單做「我的功能 VS. 別人的功能」分析,這樣的比較而增加功能,完全不能了解商業的目的而做的功能,還能對這樣的產品有什麼期待?

重要的工作是分析每一個競品分析矩陣中的資料,產生價值創新的特點與機會。要開創藍海並去除競爭,就要有創新的解法,精準抓到市場上顧客的使用痛點,所以就務必要深入研究分析資料。

進行競品分析和爭取市場機會的4個步驟:

  1. 掃視、略讀資訊並將不同顏色標示優劣的欄位
  2. 建立邏輯分群、用來互相比較
  3. 分析每個競爭對手,比較產品屬性和最佳作法
  4. 撰寫競品分析研究結果摘要

透過這些步驟可以將你的競品研究轉為有用的競品分析結果,最後加上執行建議!

掃視、略讀資訊並將不同顏色標示優劣的欄位

資料研究的目標是要將所有精華濃縮成一份簡報,用來解釋

將「競品研究」的競品分析矩陣好好的來整理一番!

快速的檢視欄位內容,有缺漏資料以及優劣表現的內容都利用較少的時間來做盤點,若花太多時間在這樣的步驟,不會有更多的產出與效益。

整理數據相關資料與撰寫簡報都不是能夠一次完成,首先要進行的是要盡快起頭,就算是草稿也是對有明顯進度。

量測原始資料點

留意這些資料是量化或質化的內容,量化就是數字與統計資料的資訊,質化比較偏向感官的描述,但若是在數位產品中,功能提供的選項也可以轉化為可量測的資訊。例如書中提到的:使用者註冊的時候需要從棕色、藍色、灰色選擇眼睛的顏色。因為資料典試客觀的,所以可以用數字去量化。

量化資料

質化資料

數字(指標、數據組合)

描述性

可測量

可觀察、但不可測量

長度、面積、體積、速度、時間等

想法、反應、味道、外觀等

客觀

主觀

有結構性

無結構性

標記顏色的樂趣

在表格中的顏色不要太多太雜,畢竟分析的內容非常多,取幾個重點顏色並清楚顏色代表的意義即可,這樣在後面的研究分析也能快速抓到重點,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在想顏色代表的意義。

建立邏輯分群,用來互相比較

邏輯分群

桌機版 VS. 手機版

內容類型(例如:電子商務、出版商或聚合商)

水平市場(Craig's List, Amazon, eBay 三者對比或 Taget 與 Walmart 對比)

垂直市場(衣服、保健、金融業等等)

商業模式

書中列出幾個範例整理與對手產品列表的方式:

  • 最高流量表現或下載次數最高
  • 按照英文字母排序
  • 成立時間最近到最早
  • 功能由多至少
  • 庫存量、品項或資料比數由多至少

這些列表的目標都是要比對出競爭優勢的要素,照出共同性與差異性,能落實比較的內容。

分析每個競爭對手,比較產品屬性與最佳作法

在比較的範疇裡,要定一個基準點是比較困難的,從過往的經驗,你如何能了解與對手比較的基準點?

由我自身做過得案例,找到競爭對手的資料或網站,能從何處挖掘到基準點,當時的作法是由各家競品中找出共同的特性,每一個競品都有提供的功能,以及內容,與因為商業考量的差異。

讀完本節後,回到比較產品屬性的題目中,再自我提問,這些競品的價值主張是與本身或目標的價值相關嗎?

因為有直接競爭對手與間接競爭對手的區隔,要清楚定義與定下目標客群重複的直接競爭對手重點分析內容會著重於顧客的基本期待。

間接競爭對手看的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向能展現什麼優勢,足以跟你的價值主張抗衡。

這些比較許分析不外乎於個人化的體現,黏著度的提昇,分析這樣的內容確實是一項很挑戰的工作,要說服自己,並且也要帶出有價值的觀點與評論在這份分析文件中。

每位競爭對手的分析欄位

將各項競品研究的資料依照分群、定義比較基準的步驟後,就是來進行資料的分析,因為已經完成了上述內容的評比,大略能了解市場趨勢與產業中的佼佼者,接下來的步驟藉由書上提及重點,可用於在統整資料的方向。

  • 它們是如何與你的價值主張相競爭?
  • 如果是一位直接競爭對手,它哪裡做的好?哪裡做得很糟?
  • 如果是一位間接競爭對手,他是跟你的解決方案類似,還是客群相似?
  • 如果利害關係人只閱讀這個欄位,有什麼最大的重點是他必須要知道的?

書中的範例:

Analysis

Direct competitors

TrunkClub is a direct competitor. Their business model is with inventory management, buying wholesale and selling at retail prices. Centralized stylists out of Chicago allows them to manage
the skill/quality of their stylist offerings effectively. The Chicago fitting/showroom should also be noted as customers can travel there to get face-to-face time with a stylist. The model has
proven so popular they've begun planning for and considering opening up offices in Atlanta, Boston, Dallas and San Francisco.
Atlanta and Dallas being Southern and transit hubs of significant size comparable to Chicago, Boston and San Francisco being growing sectors of affluent tech savvy busy workers. Copy the
personal consult model phone/email/IM/VideoChat/centralized physical space should be considered.

Analysis

indirect competitors

Gilt is an indirect competitor. It is a flash sales site that targets
users hungry for top-of-the-line brands, but making them
acquirable by giving them deep discounts. However, our
proposed target customers are not looking for deep 60%
discounts. There is a recent feature ""Pin it to Unlock," that is
something to be considered. The feature works like this- If a
product's image from Gilt's site on Pinterest has been pinned 50
times, the pin will link to a hidden sale on Gilt.com where
shopper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urchase the special item.
Another feature worth considering is their concept of early-bird
access for customers who share a certain number of items or
who invite a certain number of friends.

分析欄位的內容,將會是濃縮重點的資料,確實是很受用的分析方法,也能梳理分析後的比較內容。

撰寫競品分析研究結果摘要

所有的競品研究再做完分析建議後大致上告一段落,但是最重要的還是PM每天的例行工作-「會議說明」。

在會議說明中,套用在職場上的流程,就是要向夥伴溝通並傳達這次分析後的結論,同步你這些研究後的資料對於商業策略上可行的建議。


每每聽到「我覺得你應該要開一個會議跟大家說明」這句話,心中都充滿著要怎樣進行會議,資料蒐集、資料準備、預約大家的會議時間、檢視自己的簡報內容。

而在上述資料中,都已經完成了競品研究與分析後,就只需要預約時間跟review 簡報內容兩件事情,有了這樣的方式與步驟,好像也簡化了自己的作業流程跟提昇效率了。


在開始簡報前,提到一個觀念:

溯因推理是從觀察到假設的邏輯性推理方式,依據可靠的資料(經觀察所獲得)來解釋相關證據。

這段是在講什麼?…

舉先前再做內部功能數據分析的例子,外部網站連到目標網站的功能應用,要了解效益的比例,但瀏覽行為千百種,要鎖定的目標是由這些你設置好的入口進入,並且從這些入口觀察行為,並由這些行為去判斷並分類,細分後才能有推理的證據。

雖然這些數據都是假設的,但能夠這些數據反推到實際的目標中,就能大致上符合邏輯推理的內容。

在摘要開始之前,還是回到剛剛「自我提問」的框架中來檢視,

  • 哪些競爭對手傳遞的價值主張最接近(意即,訴求高級品牌的線上購物網站)?他們的產品失敗了嗎?原因是什麼?或者他們那部份成功?有什麼是受你的使用者所喜愛的?
  • 哪些競爭對手直接受到你客戶群的歡迎?
  • 你認為故個怎發現那些競爭對手(付費廣告嗎)?
  • 哪些產品提供最佳使用者經驗或商業模式?誰是最獨特的?他們那部份成功?有什麼是受你的使用者所喜愛的?

這些問題都可以反覆的琢磨,利用這樣的框架能將整份研究結果摘要(簡報)更完整,並且有方向性的準備。這是在實踐UX策略中很重要的環節,確定目標,分析結論,才會有完整方向與團隊協助。

另外這個產品(擬定好的目標)在市場上是否有生存空間?能夠補足那一些不足的地方?要達到藍海策略的前提,必須要了解清楚在市場中的定位。要知道目標是位於一片藍海、廝殺的紅海或著是藍紅交會的紫海。

研究結果摘要,第一部份:介紹/目標

研究結果摘要(簡報)當然一開始就是要說明目的以及市場概況。

頁面配置:

標題,左側欄位:直接、間接競爭對手、影響者,右側內容:說明原因、背景等資料,並提出競品分析中的類別內容,比方說:個人化購物服務、潮流趨勢分類以及功能特徵。

(千言萬語真的比不上一張圖說)

研究結果摘要,第二部份:直接競爭對手

列出2-3個直接競爭對手,以及他們與你的「價值主張」最有關連的原因。論點展現方式取決於如何能支撐你最後的策略建議!

就是如同說故事一般的將這部份埋入勾子,結局能引導你關聯原因的說明,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框架式說明方法。

如同先前提到的,如果是主管指派的命令,以你的觀點與分析,為何要複製這樣的特點或功能的原因說明。

接著可以特別強調直接競爭對手的特點與說明,重點標示。

研究結果摘要,第三部份:間接競爭對手

間接競爭對手的展示主要在與你價值主張相關的部份做了什麼正確的事情,不太需要關心負面的設計,因為間接對手不是那麽重要的需要去觀察缺點。

可以獲得線索的來源有:

  • 獲利的收益流
  • 導覽系統或交易流程的心智圖
  • 簡化經驗流程的特點功能
  • 新穎有趣的視覺處理或動態轉場
  • 優話的訊息展示與內容策略
研究結果摘要,第四部份:其他厲害的特點

此部份不是直接與間接的競爭對手,而是在其他產品中能夠符合應用在價值主張特點內容,這些稱為影響者,不見得是數位產品,但是能幫助產品的價值創新。

這個在我本身近期得知的音樂軟體-Tidal 中有發現,在個人化設定中,有預設與Apple Music 帳號連結、Last.FM 的同步,以及開車最常用的Waze導航時啟用Tidal的關聯,尤其是開車這個設定,當你在開車設定導航,不用另外打開音樂APP,就能直接在導航開啟時播放,這樣的直接設定方式確實是許多APP 能夠是用的一個UX影響。

Tidal
研究結果摘要,第五部份:提出立場/建議

回顧直接競爭者的研究結果分析,是支撐提出立場與建議的基礎,依據了對手分析、影響者觀察到的優點,還有出色的產品帶來的靈感,這些綜合原因轉化為這一個部份的說明,提出誠實且中肯的建議策略,可以實現的產品與市場定位都需要清楚說明。

這些建議擬定好之後,都要可以回答出下列的問題:

  • 瀏覽或搜尋這類特定功能可以被優話,讓顧客筆現在更容易找到想找的內容嗎?
  • 怎樣能使產品使用經驗更加個人化?
  • 團隊要怎麽創造或充分利用銷售漏斗來增加黏著度?
  • 團隊要怎麽利用社群媒體等方法來驅使人們進入銷售漏斗?

誠如這些建議,結論的說明存在風險,就需要修正目標客群或特定問題。可參考下列說法來溝通

  • 做這個嘗試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嗎?能否藉由MVP來降低風險?
  • 你有用不同角度看建利害關係人願景裡其他的可能嗎?或是你會建議團隊針對顧客或問題軸轉?
  • 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更了解價值主張是否確實可行?例如游擊式使用者研究或使用登陸頁面的A/B test

總結

一連串的閱讀與工作經驗的檢視,從資料研究到分析,並一一點出對手的優缺點,最後提出建議,這些流程實際在工作中很少會運用得到,但是反過來說,如果能夠更快速的提出分析以及建議觀點,這就是在避免一連串錯誤發生的起點不是嗎?

其中我認為最困難的是 提出立場與建議,要能夠用客觀立場提出建議與修正方向的結論,還蠻需要較多的實務經驗累積。

Cadmus

Recent Posts

UX策略-CH8-游擊式使用者研究

把握機會跨出一步。 犧牲睡眠並試圖去做。 即使挫折迎面而來。 一個觀點帶來更多漣漪。 -JOY DIVISION(1979) 游擊式使用者研究:銀湖咖啡任務 本書中提到的戒癮機構的構想,於此展開使用者研究,人員組成客戶:從旁聽到實際使用者感受UX研究員:負責紀錄與問券設計組長:主導使用者訪談協調員:從旁協助使用者訪談的接待、設備與場地準備受訪者:10名,一位約預留半小時共費時8小時,5,000USD 經驗分享 當你讓官建立和關係人坐在真實顧客面前,他們才有機會盡早從使用者身上收到正反面訊息一個成功的場域研究,來自於有條理、默契好並高度激動的團隊想要獲得實證資訊,其實不需要砸錢或花費大量時間。 Q:(從哪裡獲得使用者) 一般使用者研究 vs. 游擊式使用者研究 使用者研究的目的是讓我們對目標族群的需求有完整了解,讓價值主張有參考可循。有很多傳統的研究方法能幫你了解使用者的觀點,像是卡片分類法、情境訪查法、焦點團體法和問券調查,也有很多使用者研究相關的工具書可以參考:…

2 years ago

UX策略-CH7-開發原型,進行實驗

「要避免因追求錯誤策略而過早花費鉅額資金的行為,你必須擁有實驗性的思維模式。」 這篇心得遲了很久,應該是還需要再來複習一下前幾章的重點。 而回顧還是須圍繞在UX4大信條,以及MVP的概念,MVP亦即 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可行產品的縮寫,在精實創業的前提下,需要盡快針對實際使用者的回饋來確認是否偏離目標。這也是信條3的基礎。 這些實驗必定是越早開始越好。 一個成功的UX策略也需要持續不斷的被測試,確保產品發展的解決方案是人們極度渴望的,而從故事板進到MVP或產品原型的製作階段。如果團隊的假設沒有偏離方向,就快速進行小型、具結構性且精實的實驗,以獲得學習,並進早得知此商業模式在真實世界中是否可行。這樣的作法開啟了UX策略4個信條的融合過程。 UX策略4大信條1. 商業策略2.價值創新3.實證使用者研究4.殺手級UX 盡最大的努力去做 成功創業案例的分享,重點是要能一點一點累積,埋頭苦幹的精神有宏大的想法與目標,先從小事做起,呼應WBS的概念,能較快實現驗證持續盡心信力維持與夥伴的良好關係 我如何成為一個實驗狂 具備許多真正潛在顧客的巨大市場會導引新創公司做出產品。馬克安德生,2007-Product/Market…

2 years ago

解決iTunes 亂碼問題

接觸數位音樂的開端都是使用iTunes管理音樂卻在這半年多發現,以前的音樂ID3標籤都變成亂碼,到底是程式出了那一版的更新造成這樣管理音樂上的困難? Why iTunes? 我享受音樂,從接觸數位音樂開始,使用自己的電腦當作儲存音樂的資料庫,按照日期、歌手歸類存放,想聽什麼就設計播放清單,若要外出,就放手機記憶卡,開車就另外燒錄新歌。 直到使用iPhone, 了解iTunes管理音樂的方便性,可以直接管理手機音樂,要轉成CD也可以直接完成。 我習慣了這種便利,以及高音質的享受,我個人不太愛串流音樂,但我有訂閱 Apple Music,純粹是喜歡他的同步化處理。 中文歌曲的管理 中文歌手排序的困難,要搜尋歌手都要輸入關鍵字,所以在管理上我在匯入的時候都會將姓氏的羅馬拼音的第一個字母作為開頭 iPhone iTunes 歌手尋找畫面 如果歌手是王建民,就會編輯成W.王建民,就可以用右側的字母分類作為搜尋依據。如此管理很費時,但在搜尋的時候很快的能依據使用習慣找到對應的歌手,當然專輯名稱就不會特別去調整了。…

3 years ago

閱讀心得-UX策略-CH6-用故事板思考價值創新

這半年多看了很多關於Google Analytics 與 Google Tag Manager 的教學,發現多數文章都增加了目錄,這就像事由書本中的概念應用在部落格或教學文章中,依循了實體書本體驗,書本都會由目錄開始,依序起承轉合的脈絡閱讀,我想這也是UX策略中提到的,UX影響者的原理延伸的功能,所以我也把這樣的功能安裝起來,嘗試功能調整與體驗的方式。 尤其是O'Reilly的結構非常細,目錄應該也會相當多,當訓練重點整理的能力。 本章重點 做完了競品分析、研究跟建議,接著就需要利用這些論點找出關鍵經驗,關鍵經驗來自於UX影響者(CH5)的創新價值,結合商業策略目標,能夠帶給使用者體驗上的價值,並運用故事板闡述說明,故事板的內容則需要做特點比較說明(競品分析表),運用幾個競品的特點擷取精華,作為更有佐證背景的依循。 最後利用故事板框架,提案並傳達想法,不需要太注重畫面,簡單的做情境演繹,當然這故事是因為你做了分析研究得到的結論,實際工作經驗中,目前我僅想到是可以大概花半個小時左右來完成,作為提案產品功能背景說明用途。 故事板是什麼? 以往再執行多媒體廣告動畫的時候,都會先討論廣告訴求創意發想概念,下一階段就會有廣告分鏡,再利用故事板說明創意內容與演繹過程。 故事板能作到什麼? 將挖掘到的特點放入故事中說明,這故事的場景就是因為在競品或市場藍海的亮點,因為這個特點能夠解決目前市場上的問題,就能利用這樣的方式提出建議跟方向。…

3 years ago

我的生日

工作那麼多年,第一次在生日請假。 雖然是個陰天,後來也下雨,但還是一個很不錯的生日,吃了有名的滷肉飯,也去了假日要排一整天,但平日不用排隊的X-space,再來看了wonder woman 作為ending! 祝自己心想事成,事事順利! 生日蛋糕 X-space

3 years ago

閱讀筆記-UX策略-CH4-競品研究

競品研究的目的? 在先前的章節中提到,驗證價值主張是避免開發方向的迷失,需要謹慎確保這樣的產品是有辦法解決使用者痛點,並能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那接續的任務,當經過再三確認後定義好價值主張,如同書中提到的婚禮Airbnb 的雙邊市場的確有這樣的需求量,緊接著就是將這樣的驗證做競品研究。 如先前的工作經驗,在房產媒合平台中的競爭者眾多,國內外的市場已經有相當成熟的發展,舉凡資訊內容提供、功能應用、到最後的獲取名單,先不論品牌價值對用戶的影響,提供類似的服務平台也超過10個,這些優勢劣勢作為一個UX策略者必須要能夠清楚了解,我認為這是必須掌握的domain-knowhow。 如何進行競品研究? 在書中提到的夢幻島,製片家希望能開發有錢沒時間選購高級訂製服的服務平台,以這樣的方向來研究其他男性服裝的平台,並依據各項提供的功能服務來進行分析,為了實做,就以先前工作經歷來實做一份競品研究表: 尋找競品 可以透過與stakeholder、用戶訪談中得到一些參考的競品品牌,當然最熟悉的就是利用搜尋引擎來做囉! 盡可能將設定符合的情境關鍵字,如: (more…)

3 years ago